作者:王智遠,頭圖來自:《華爾街之狼》劇照
因為工作原因,知道大部分人的工資收入情況。就數據而言,一般人想拿高薪只能做到管理層或做業務和技術人才。
除高管外,其他兩者基本相似,大部分卡在P7-8左右,年輕時覺得此層級和收入挺高,隨著年齡增長,發現除去房租水電日常開銷外好像存不了多少錢。
鑒于成家后僅靠工資養活一家人根本不可能,于是自己會提早思考出來做點事,最后發現卡在“第一桶金”的問題上。
為什么會糾結此問題?
首先經過幾年歷練覺得有點才華,之所以未成功是未遇到天使投資的貴人,其次總感覺別人在啟動時,賺錢方式存在不可描述的技巧,自己做不來。
我常說這是“思維”的問題。
自己沒成功真是因為沒有第一桶金嗎?未必;要知道創業(投資)是認知變現的過程,“沒有賺到超出認知的錢”背后同等“遇到的問題都是可變現以內的”。
即便有筆天使投資幫你賺到,那也是市場紅利;過后也會有N多種方法讓自己加倍吐出,這過程是人們常說的“補齊認知”。
之所以難,是因為賺的過程需要磨煉賺錢的能力和智慧。磨煉是學習、提升、行動、思考總結的過程;很多人想跳過過程馬上擁有,以為有本金就會復利,但這并非現實。
錢去哪了
我們把一個人獲取財富分為兩個階段。
第一個階段為財富積累期,也就是賺到的人生第一桶金;第二階段為財富“滾雪球”期,即你的財富增量來源于“錢生錢”,實現被動增長。
到底怎么賺到“一桶金”?來計算下:
拿直徑30cm和高度50cm的桶來看,其體積大約在3.5cm³;黃金的密度是19.32g/cm³,裝滿整個桶大約在68萬克,按照現在黃金價格你可能需要2個億人民幣。
如此一算,普通人一輩子辛苦賺的都不夠一桶金;所以,我們需要給自己定出“一桶金”的范圍,那多少才算呢?有人認為10萬、30萬,并不是這樣。
通常情況,日常月支出乘以100倍得出的數值才是標準,該數據才能支撐你有足夠時間出來自己創業應對風險。
按照《北京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報告》數據來看,北京居民人均每月可支配金額基本在6000元左右,那60萬基本算是普通人的目標值。
確認完數量該怎么賺?
方法有很多,如打工人可通過自身增值積累經驗和競爭力,積累攢來的酬勞;試想畢業前兩年平均收入在5000元/月,若通過自身努力3年后漲到1.5萬,一年就18萬。
假設每年存一半,最長6年可以完成“一小筆本金”,還不算個人的增值、跳槽升職加薪,可以說普通本科畢業30歲左右存60萬問題不大。
但為什么在職場奮斗好幾年回頭竟發現自己所剩寥寥?你會毫不猶豫地回答“消費”,可在上述中已經明顯把該部分去除掉了;為什么還存在這種情況?
有個重要因素是“基礎財商教育”。
絕大部分人常說我現在收入低,省不下錢去理財,等收入高就有本金再去理財;該思維非?;闹?,本金從來不是剩出來的,而是提前進行預留的。
事實上,收入和消費屬于左右腳關系,兩者共同前進;在初入職場時是月光,做到中層、高層大概率還是,自己的欲望會隨著金錢的增長不斷放大,這造成“消費水平”也會上漲。
那么,“剩出”和“預留”有什么區別?
前者屬于先消費后儲蓄,由于賺的多開銷的也多,不知不覺錢就流失甚至還會造成消費過度帶來負債;因此,本金不會因收入的提高而被剩下,反之可能會被吞噬。
后者就有所不同,屬于先儲蓄后消費,發工資當天趕緊存下3000元,你就不會對該筆錢有所惦記。
可我發現有部分人因早些年開銷過度,即使知道我要存錢不能消費,但每到月中旬還是忍不住將“預留”的資金拿出來進行消費,怎么辦?
最好的方法是買入“固定理財產品”。
眾所周知,減少消費的核心在“節流”,顧名思義“減少支出”,自己常用的方法有四個:1)先記賬,2)分清主次,3)制定預算,4)避免感性消費。
早期我也并沒有此感受,近些年才認為記賬是對生活的復盤,是對自身行為的觀察、覺知與優化的過程。
假設之前從未有該習慣,在開始時確實比較繁瑣,認清重要性后也許不這樣看。
記賬不是要求你每個晚上把“消費”全部存在備忘錄中,而要遵循“輸入、回顧、分析、規劃”四個環節。
從日??础拜斎搿钡墓ぷ髁孔畲髢r值,回顧和分析能讓自我意識到一天50%的錢大可不必支出,規劃起著次日的“提醒”作用。
除此外,要主動克服人性的弱點,提高自控力;當你在勞累時總想掃碼購買一瓶碳酸飲料,意志消沉時試圖用咖啡來解決,這些只會讓自己更無法節制。
我一般采用6秒鐘法則。
即忍不住時先等6秒思考下是否“真要去消費這筆錢”,延遲滿足不是忍著不做,而是為追求更大享受,放棄眼前的誘惑。
斯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在“棉花糖實驗中”得出結論,能夠在規定時間內不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,延遲滿足力則會強一些,而那些弱的人通常表現在日常中,如性格急躁,不專心。
所以,成年人更應該加強,而非像網絡主張的那樣“想要我立刻就買”。
節流本身是讓自己培養出良好的習慣,最早往往是源自一點一滴,查理·芒格也曾表示對本金來說秘訣就是“節約支出,生活簡樸”并沒有任何快捷之路。
工作杠桿
除了節流,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?網絡上有許多答案,如:做副業、拍短視頻等,這些充其量稱之為“小技巧”,不能讓你可持續以至中年高枕無憂。
被人稱為石油大王的“洛克菲勤”(John Davison Rockefeller)是怎么教育他的兒子的呢?
他建議不因各種小目標而占據自我大量時間,把一生的夢想縮減成為2~3個大目標,尤其未來要從事商業之前一定更要做足充足準備,保證這四大基礎原則:
1)維護好你的社交關系,2)不斷尋找導師并學習,3)做能帶來積累性的工作,4)積攢個人品牌。
開始時洛克菲勤在一家貿易公司做職員,他和現在很多人一樣離開家到大城市工作,可以說是舉目無親。
當年他的社交關系分為兩種,一種是日常工作,另外一部分是參與教會的活動。
反之后面跟工作無關的社交網絡,讓他認識對自己創業至關重要的銀行家,而他創業時的合伙人,是在工作期間認識的。
他認為關系的維護分三個階段,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價值,其次要主動結交“價值互補”的人。
他說單純想通過別人靠近自己存在局限性,自己要很早分辨出“誰能為我所用”,再者給“為我所用的人提供幫助”,做到利己利他;比如:
你想認識一位優秀作家,而你打聽到對方最近需要一位牙醫,那么你完全可以通過該方面切入,這樣長期下來人際關系就轉化成價值和能力。
其次,要不斷有發現“厲害導師”的眼光,并主動向此類人學習;這方面和老摩根對他的兒子杰克·摩根的教育極為相似。
一開始他也并沒有直接單干,而是選擇跟有經驗的銀行家一起工作,在領域有足夠積累之后,才選擇創業。
另外在《洛克菲勤寫給兒子的38封信中》他曾經闡述把工作當賺錢手段的人,很難賺到大錢,因為工作的核心不僅在于錢,它的本質是給人帶來快樂、提高能力。
假設你能快速掌握某個崗位技能,就要不斷延伸學習身邊的人“在做什么”,閱讀行業領域的書籍,讓自己精通并找機會嘗試深度了解商業結構。
一定要做年輕時能帶來積累的工作,而不是表面看上去光鮮卻重復無趣的職業;這點不管是洛克菲勤還是摩根,由他們的發展學習曲線可看出,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。
最后不僅要積累資本和資歷,也要積攢聲譽;對洛克菲勤而言,開始時他能拿到貸款,正是因為銀行家知道他是比較靠譜、品行良好、工作努力的年輕人。
據此,由巨富的成長和經歷來看,年輕時工作是最好的升值,這里有兩個主要原因:1)很好的練手機會,成本小,資源多,2)先苦后甜才會懂得珍惜。
大多數成功的創業者都有過一段輝煌經歷,反過來說“一份簡單工作都做不好,想去做成一番大事業,屬于天方夜譚”的話。
創業本身屬于“一張答卷”,并且要求綜合能力體現;假設年輕時在公司有一定基礎資源,還拿著薪資,自己都無法做出令人信服的業績,自立門戶大概率也做不好。
有時人的思維會產生惰性,認為工作的碌碌無為是沒遇到伯樂;但數據不會說謊,自己做出多大成果,學習提升多少,跳槽或每年薪資浮動程度直接體現出能力的結果。
除鍛煉的機會,穩穩當當工作會讓你在過程中看清一些冷暖,從中品到與人合作、如何溝通、怎么做事,相對也會變得成熟更世故一些。
有這些經歷在,即便選擇其他出路,成功概率也會大大增加。
用長期眼光看一生,結合現代發展即使做“副業”也應該聚焦在“大目標之上”,這也剛好符合洛克菲勤所述的“不斷提高自身影響力”。
通過影響力撬動工作,在工作中尋找有價值的人脈,給他們提供價值幫助,產生新的關系發生,仿佛像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沃特·阿德曼·休哈特(Walter A. Shewhart)提出的PDCA循環。
而收入呢?是在一次一次循環中不斷的增加;可這僅是工作酬勞的固定薪水,充其量給你帶來“本金”的部分,無法進入第二階段的“滾雪球”,怎么辦?
學會交易
我想,學會交易是復利的開始。
在大學應該沒有老師教我們如何與人進行交易,不會、不敢與人交易是多數人開始創業時的狀態,要么怕提供價值感低,要么怕要價太高。
不可否認,“交易”本身也是種習慣養成,比如:
洛克菲勤家中有個規矩,孩子們靠做家務來掙零花錢,打蒼蠅2分錢、削鉛筆1角錢、練琴每小時5分錢、修復花瓶則能掙1元錢,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錢。
每拔出菜地10根雜草可得1分錢,唯一的男孩小約翰劈柴的報酬是每小時1角5分錢;中國家庭家長普遍把“交易思維”和“做選擇”弄混淆。
不信你看他們如何做的?
要求孩子整理自己房間,他會說打完游戲就收拾,否則不做;你讓他把飯都吃光,他要求吃完讓他下樓玩,否則就不吃;結果家長會認為“孩子叛逆”,會各種訓斥。
亦或者為鼓勵孩子好好復習考試,制定獎勵計劃,考第一買部手機、前三獎勵耳機、前十去吃頓美食、但是物質法會讓人上癮,不斷提高閾值。
我們應該允許孩子做出合理選擇,但不應該存在“等價交換”;這就像孩子想穿紅色裙子,也可以選擇藍色,但不應該給她一種若我選擇紅色,你就必須帶我去游樂園的狀態。
要知道,在另外一種情況下,孩子是沒有選擇權利的,如“學習”。學習、參加勞動、學會與人分享,這些是學生的本分,屬于集體中的人都應要做的事情。
因此,等價交換是商業的核心,正因要做交易要互換利益,所以才要設定“條件”;但學習,吃飯只有孩子的利益沒有家長利益,根本沒有達到互換。
那就應該讓孩子必須明白,這件事并非有償勞動而是應該做的,不要試圖以此來兌換好處,在涉及原則與規矩時家長必須有說一不二的決心。
所以,那些推崇“交易藝術”的家長可能搞錯了方向,正確財商教育的方式應該是“制定的規則限制在利于孩子成長的外部環境中”,這些行為能讓他持續形成自律的習慣。
也許你在兒時并未接觸該方面教育,那現在怎么學習與人交易?
你應該聽過這句話“每個人都要成為自己的CEO”,一人公司是個體在新科技條件下的商業模式;需要建立在三要素之上:
1)我是誰、我會什么?2)怎么定價,3)如何標準化。
想要把時間售賣多次,首先需要梳理清楚我有什么技能?做PPT、數據分析、品牌策劃;每個崗位都有特定價值,但要讓人為此付費就要設定“自我定價模式”。
比如:
我早些年播音主持專業畢業后“主持”就成為副業可選項之一,但別人怎么用你?
就需要通過自己各種現場照片、視頻的積累形成資料,下次客戶聘請時就有與人競爭的能力。
用在其他領域相同,初期相對困難,最好的辦法是找到行業中和自己相似、有成功案例的人、去交朋友,模仿再創新,然后試著定價。
我經常說“要把自己任何一個技能都當成項目對待”,思考當中缺什么,如何揚長避短,打磨完成后把它做成SOP化推向市場,這樣你才能享受到“復利”。
這是很多失業人員最缺乏的。
從一般商業思維來看,盲目追求戰略擴張并非是大企業明智選擇,它會導致人才流失、成本不可控、每天工作量增加,然后逼著高管團隊裁員。
那么,追求更簡潔、智慧、高效的經營理念將是未來型公司的方向,因此未來一人企業會有很多。
將小規模作為目標不是擺脫累贅,反而會讓人頭腦清醒,知道如何與人交易。
慢慢變富
明白這些理念,你也就不會糾結“個人起點”與“第一桶金”問題。
很多人認為別人一出生就是富二代,自己奮斗一生都達不到別人起點;別人起步100萬每年年化率10%,我起步什么都沒有怎么能翻盤?
我特別認可的一句話是“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,其次是現在”,那些所謂的富二代,也是別人老爸“一點點把本金積累起來的”。
你看到別人大樹已經枝繁葉茂,而自己還是小樹苗,別人大樹的小樹枝都比樹苗粗壯,你是什么滋味?假設在本金階段就已經放棄,那下一代大概率也會延續。
巨富(非常有錢的人)的上升期,都有個共同點是“擁抱現實”,洛克菲勤開始時很反感石油行業,加上自己是嚴格清教徒,所以打心眼里比較排斥。
但最后還是壓制住偏見,親自考察后發現值得投資,立馬改變想法狠狠執行,摩根也同樣,早期他不想在電氣行業搞并購重組,后來看到財務報表時立刻改變了想法。
所以,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發呢?
你以為的并不重要,現實是什么更重要。我經常聽到這類觀點“資金大的人可以享受慢慢變富,小資肯定要賺快錢,有第一桶金后再享受慢慢變富”。
聽起來很有道理,對不對;其實很多道理不是真的有道理,而是“現在自己的行為在這樣做,需要一個類似道理讓自己覺得很對,因此你覺得“有道理”。
實際上,稍微理性有邏輯的人都會認為有問題。
反過來說,“你現在錢少就能找到賺快錢的方法嗎”?你能賺到認知外的錢嗎?自己沒有啟動資金真的是“資金”的問題嗎?我覺得是行為本身。
即便你現在擁有天使資本,真的賺到快錢,大概率你也不會忍受“慢慢變富”。
我身邊見過好幾個上市公司老板,他們前期的確賺得缽滿盆滿,但因黑天鵝疫情影響企業瞬間折腰。
所以,當自己沒有經過一點一滴血汗式“本金”的累積去創業時,瞬間的有錢會讓過程加速變形,等到風口過后再讓你低頭撿芝麻,真的好難。
因此不要搞反了,不是有錢才會變富,而是接受慢慢積累本金,慢慢變富你才會越來越有錢,至少在投資領域是這樣,思考下是不是?
另外一直糾結“第一桶金”的人10年后大概率依然還不會有。
于我而言,非常慶幸的是“從來不喜歡走捷徑,也不喜歡亂折騰”;假設你有點小錢,還是無法接受慢慢變富,怎么辦?
不妨換個場景看:
把它放在股市中博弈,就會贏嗎?大概率會失敗,因為投資是認知的變現,認知的形成需要你掌握股票背后許多繁雜的事物,短期的漲跌,你根本判斷不了。
即便有1~2次,也是極少狀態,反過來說市場不會憐憫你的金錢少就讓你成功,這不現實。
很多人也低估了慢慢變富的力量和速度,從基金市場看,真正能做到慢慢變富的人,他們都有一套投資框架和策略很少動搖,最后收益會超出預期。
總結一下:
這世界聰明的人很多,總是比別人先看到機會。可弱點也很明確,“常常經不起誘惑”;總在做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蠢事,最后回過頭發現“都是欲望在作怪”。
任何東西沒有時間的加持,都會顯得虛幻單薄,而我們要學會“慢慢變富”。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:王智遠(ID:Z201440),作者:王智遠
網站首頁 |網站簡介 | 關于我們 | 廣告業務 | 投稿信箱
Copyright © 2000-2020 www.fnsyft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中國網絡消費網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
聯系郵箱:920 891 263@qq.com
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|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| 亚洲一本综合久久|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播放|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播放| 全亚洲最新黄色特级网站 |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| 2020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| 亚洲欧洲高清有无|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|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| 亚洲国产精品yw在线观看| 亚洲欧洲春色校园另类小说|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|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| 亚洲乱码卡三乱码新区|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|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V|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夫| 亚洲av日韩av永久在线观看|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|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| www.亚洲精品| 久久影院亚洲一区|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|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|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|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|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三区| 日本亚洲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|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|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| 亚洲乱码无码永久不卡在线|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| 亚洲av无码不卡久久|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AV波多JI| 狼人大香伊蕉国产WWW亚洲|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va拉文|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| 亚洲宅男永久在线|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|